2024年末,86岁的琼瑶在家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,告别了这个她曾爱过怨过努力过的世界。真正做到了她自己曾经所说的:生时愿如火花,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;死时愿如雪花,飘然落地,化为尘土。
她这一生,受父母的影响巨大,文学是父母自小种在她心里的种子,而“有尊严地死”同样是父母在她懵懂无知的时候就撒在心里的种子。
六岁,父母引领她走上自尽的路琼瑶在六岁的时候,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“自杀”。那次自杀,也是父母对她人生的一次引领。
展开剩余87%那年他们一家人,为了逃避日军走上了迁徙的路,从湖南开始往四川而去。一对年轻的父母,带着两个六岁一个四岁的三个孩子,还有衣物行李。小孩子无法长时间走路,故而同行的,还有雇来的两个挑夫——挑孩子与行李。
到达广西以后,两个弟弟曾经短暂走失过七天时间,所幸的是被与他们同行过一段路的曾连长找到了。
在两个弟弟走失的时候,所有的衣物行李也一起丢了,小琼瑶脚上的鞋子也掉了,还随时可能遭遇日本兵,这一切都让母亲心灰意冷,父母便决定,一家三口共赴黄泉好了,总好过落日本人手里没有尊严地死。
母亲问她要不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死,可六岁的小人儿哪里知道什么叫死,她只知道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,便对妈妈说“好”。父母抱在一起滚下了河,她不知道要怎么做,只知道跟着父母,小小的身子向河里走去,向父母走去。当河水淹没到她的脖颈的时候,当河水向她侵袭的时候,孩子恐惧的本能侵占了一切,她哭着喊爸爸妈妈,唤醒了他们心底对女儿的爱,又把父母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。
那一天,对死亡懵懂无知的她还不知道,父母给她引领了一条她尚未察觉的路。那一天,将她对父母的依恋推到了顶点。那一天,她感受到了此生最为深厚的亲情。
高一,自杀是孤独与绝望的极致如果说第一次“自杀”,是家庭情感的顶峰,那么第二次自杀,就是家庭情感匮乏到了极致。
琼瑶从六岁之后的五年,一直随父母断断续续奔走在逃难的路上,这件事带来的后果之一,就是在该入学的年龄无法上学。
七岁那年,母亲发现了她对文字的领悟力极强,这一发现让她极为得意,这个女儿终于有了让她骄傲的地方了,于是便开始教她背唐诗,给她教李白,教杜甫,教白居易,一个喜欢教,一个愿意学,就这么达成了共识。至于数学,谁还能记得眼前这孩子到了适学年龄该学算术了呢?
所以她的算术,就仅仅只是断断续续的三年小学教育所学来的一点皮毛。第一次进入学校,是在上海,直接读了三年级,后来又在湖南念了四年级,到台湾以后又上了六年级。不但是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,这楼阁中间还有断层。
进了初中,她所会的那点数学知识完全不够用,数学成绩差得不得了,但是父母没有理会,没有想着办法去给她补课提高成绩,也没有人去重视这件事情。
父亲关注小弟,母亲关注小妹,她就像一个被放逐的孩子,无人问津。
高一的一天晚上,她拿回家一张20分的数学卷子要家长签字,其实这种情况在这三四年来时有发生,可是那天,她回到家恰好遇到小妹因为考了98分回家痛哭而被父母安慰。
她不敢把成绩单拿出来,一直磨蹭到深夜,万不得已了才去找母亲签字,母亲立马变脸,责问她为什么一点都不像妹妹。那些话如同一把利刃刺入了她的心里,让她痛不欲生。她又想起六岁那年,父母问她要不要一起死的场景,她想如果那时候死了,现在也不会如此痛苦如此无助了。
于是她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告白信,她也想优秀,亦想成为父母的骄傲。可偏偏她生来就不漂亮不聪明不够好,不够好的她不想再让父母不快,不如告别。写完信,她找到一瓶安睡药全部吞了下去。
那天晚上的自杀,是她近四年的孤独与无助积攒到了顶点,再也无力承受之下的选择。
她是不够好,可如她自己所言,这个不够好,是天赋加上童年经历综合因素造就的,而不是她自己主观意愿想要达成的不够好。
高考落榜,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高三那年,琼瑶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:你如果考不上大学,那就是全家的失败,你千万不要让父母失望。
几乎每天,不管多忙的母亲都不会忘记对她讲这句话。
这句话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压力,甚至就连夜里做梦,都梦到所有人都在耻笑她考不上大学。
她收起了所有教材以外的书籍,一头钻进了课本里。可是从小知识的缺失与没有天赋的双重加持,她对数理化就是不开窍,听不懂看不懂学不懂。自卑、害怕、恐惧,每天笼罩着她,让她迅速憔悴,苍白瘦弱、精神恍惚、食欲不振,这就是她十八岁的状态,在本该花样年华的日子里黯淡无光。
父母没有发现她的异常,同学喊她“林黛玉”,只有语文老师发现了她的异常,他开解她,鼓励她,让她感受到了人生的温暖。
爱情这个东西,从来无关身份无关年龄。但爱情一旦与现实相关,年龄与身份便会首当其冲。
考大学,此时依旧是她唯一的出路,是爱情的出路,也是亲情的出路。可那条路,注定不是属于她该走的。
不出意外地,她落榜了。母亲对她讲今年没考上明年再考,明年考不上后年再考,一直到考上为止。
她又想起母亲这一年总对她说的:如果你失败,就是全家的失败。这句话,似乎将她钉在了耻辱柱上。看着优秀的弟弟妹妹,他们是父母的骄傲,而她自己,却是连累全家失败的人,是父母的耻辱。
这种耻辱的加持,与爱情的无望,都把她推向毁灭的深渊。
她再一次,找了一堆药片吞了下去,试图终结自己。
人生的终点站,对生命的释然人到中年以后,生老病死就会在身边逐渐上演,一个又一个的亲朋好友会以各种方式离开你。
不同的是,琼瑶的后半生,曾送走一个又一个“失智”的人,她的母亲,她的舅舅,她的姨母,还有平鑫涛……这些人,都是她的亲近之人,更多的是她的血脉至亲。
她甚至曾担心自己的体内是否会有“失智”的遗传基因,为此,她在79岁的时候就给儿子儿媳留下了安排自己身后事的书信。
她希望自己生命的最后可以如雪花一般飘然落地,零落入尘,她希望自己的骨灰可以与花同葬,归于尘土。
很幸运,晚年的她没有“失智”,在人生到达终点站的时候,她还有能力决定自己如何下车,正如她自己所言:如雪花一般,飘然落地,与花朵一同,归于尘土。
就像她六岁的时候母亲曾经对她说的:与其没有尊严地活,不如有尊严地死。尽管那个时候,她对母亲的话是懵懂无知的,但这话却落在了她的心里,在她人生的最后,她依然践行了母亲引领的道路。
人生路漫漫,一站有一站的精彩,会有风和日丽,也会有狂风暴雨;会有繁花似锦,也会有百花凋零,走过路过看过这一路的精彩,就是人生。至于终点站如何,那是上了末班车以后的事情,何须言早。
也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,都可以如花火一般,尽情燃放出自己的绚烂。
发布于:辽宁省配查信-配资炒股首选网站-股票配资网站排行-配资股票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